1、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拐点是否会在7、8月间到来;2、相比于2018年,2019年全年市场总量是否会增长。
为此,我们发出了一份征求意见函,收到了七家汽车公司的回复,其中传统公司四家,新兴公司三家,这些公司在今年前四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均位列前十。另外,同期电话访问或面访了三家主力经销商,分别在北京、广州、济宁,同样的,他们的销售成绩都处于各自城市的前列。
关于6.25过渡期之后,7、8两个月的市场走势,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:看淡。
主要原因如下:经济大势不好,三四级市场受冲击极大;6.25退补之后成本包不住,大家不得不涨价或以推新车的方式应对;网约车集中上牌高峰已过。因此,市场在7、8月间出现同比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。而在此之前的5、6两个月,因为网约车集中上牌的缘故,市场总量会出现一波峰值不太高的“退补行情“。
但7、8两月的市场疲软,是否可以定义为市场的拐点,在这个问题上,看法出现了明显的分歧。汽车公司相对乐观,认为下半年车型较多,有竞争力的车型会激活市场,全年销量仍会增长。其中最乐观的一家认为,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就可以达到140万台(2018年为102万台),其中最保守的两家认为,市场会与2018年持平或温和增长。经销商则普遍悲观,认为下半年补贴大幅退出后,产品竞争力不足,加之消费市场购买力不足,市场会收缩。
汽车公司和经销商对下半年走势的看法分歧如此明显,这在以往并不多见——这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信号。
市场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敏感时期:补贴迅速大幅退出,产品和技术创新、成本下降还没跟上节奏;同时,居民收入或预期收入下滑,正导致燃油车市场快速收缩。供应端和需求端同时遭遇挑战,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压力巨大,留给本土企业成长发展的窗口期正在被快速压缩。
因此,尽管特斯拉和大众的本地化生产还没实现,淘汰赛却已提前开始。有几个指标,将在未来半年里影响甚至决定这场更为长期的淘汰赛的进程。
首先是现金流。
传统汽车公司本来问题不大,有比较大的燃油车基盘,现金流充裕,但由于燃油车市场断崖式下跌,会不会出现流动性紧缺?新兴公司,正处在产能和市场爬坡的早期,造血能力原本不足,需要资本市场输血,但一级市场已经冻结半年,加上车市寒冬越来越冷,现阶段能够看到的可能提供资金支持的伙伴,只有地方政府、房地产公司和大型国企,其交易过程要考虑的因素,已远不是市场化一个维度。总体而言,现金流紧缺的问题,下半年会越来越明显,会导致一些选手掉队甚至退出。
其次是销量,也就是能不能抓住市场窗口。
有人认为,最大限度压缩开支,以小体量研发和生产维持ip活过寒冬,就还有机会。但也许那个时候,市场窗口已经关闭了。6.25之后,市场本身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,随着选手的退出,市场份额会集中,头部公司的优势会扩大,其研发、生产、营销体系的成长会加快——只有这些公司有获得投资的机会,并和即将本土化生产的特斯拉、大众相竞争。所以,下半年销量掉队的公司,很可能在将来没有机会。
第三是用户口碑。
口碑的形成,受多重因素影响。历史经验看,萧条时期,人们的汽车消费倾向于高性价比,繁荣时期,则倾向于极致体验。口碑也和企业与用户互动的方式有关,有的企业和用户互动更直接、反应速度更快、服务改进更到位,则更容易获得用户认可。综合而言,更高的性价比、更高效的用户互动方式,可能是下半年用户口碑工作的重点。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市场,也不排除用极致体验的方式获得口碑的可能,但总量不会太大。因此,大概率的,同级别产品,价格更低的公司,更容易赢得口碑。
现金流、销量、口碑,这三个关键指标,下半年要达成一个高效的平衡,并不容易——价格可能是一个有力的抓手。
上文说到汽车公司和经销商对市场走势发生分歧,但对下半年进入淘汰赛这件事,却是一致认同,而且都认为会“非常惨烈”。尽管现在我们无法预测赛事本身的结果,但却可以预测一下其导致的后果,那就是,汽车公司的整体毛利率会被削弱。
有什么方法,可以对冲补贴退出和降价所带来的利润损失吗?包括电池公司在内的整个产业链,下半年可能都要被迫行动起来,在降低成本、提升集成度方面,做出艰难的努力。因此也可以预测,下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毛利水平,会整体下移。淘汰赛绝不会仅发生在汽车公司和经销商这个层面,上游产业链的淘汰,可能会更加惨烈。
不过,这一切不会没有回报。历史上伟大的公司,都是在危机之中长大的。汽车的上一轮淘汰赛,出现了吉利、长城、比亚迪这样优秀的公司。这一轮淘汰赛后,一定会再出几家。看淡生死,才能穿越生死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这场提前到来的淘汰赛,也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增强自身免疫力的一次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