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年树木”“十年寒窗”“十年如一日”“台下十年功”……中国人的时间计量单位里,“十年”跨度宏大,蕴藏着千变万化的故事。
2012-2022年,正好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十年,这十年来,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,各高校办学水平也迈上了新台阶。因此,小何整理了部分高校近十年来的发展成果,本期推送兰州大学——
祖国西北,辽阔苍茫,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十年。113年前,一所巍巍学府于此处拔地而起,此后的百余年间,这所学校十年一跃,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照亮了中国西北教育的广阔蓝天,就连《人民日报》也赞其为“中国高校奇迹”。
而这个奇迹的名字,就叫做兰州大学。
图源:兰州大学
回望2012-2022这十年,兰大英豪辈出、成果卓著,在中国高教领域激起千层浪,拨起大江潮。侧耳倾听,便可闻得阵阵涛声。
破局——
时光拉回2012年,“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”在京揭晓,一项名为“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”的项目入选,轰动了整个高教界。而这一项目的主持人,正是兰州大学教授刘建全。这不仅是兰大人首次获评该奖项,就连国际顶刊science也对这一研究进行了在线评论,让这所学府一举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多方聚焦。
图源:兰州大学
以这次获奖为开端,兰大仿佛掌握了科研创新的“黄金密码”。2015年、2019年接连获奖,十年来项目入选数位列中国高校第七。近10年间,兰大获国家科技奖13项;获得的省部级科技奖励更有144项之多。
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,自然离不开雄厚的财政资金支持。这10年来,兰大广聚财力,不仅争取到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,同时拓展了自筹经费增长空间,2022年,兰大经费预算突破37亿元,相比2012年的18.26亿元,经费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。
在这些办学经费中,科研收入是很重要的一笔。2012-2022年期间,兰大累计开展横向科研项目11214项,项目经费超29亿;新增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40项。承担100万元以上横向科研项目335项,合同金额近10亿。
除了这些“纸面上”的数据外,兰大还将更多的成果写在了祖国大地上——
瞄准种业振兴、国家粮食安全,兰大人推出“兰箭系列”、“甘青”歪头菜等抗逆高产植物新品种,改善高寒、旱区草地现状的同时,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,成果被写入“中央一号文件”;
图源:兰州大学
立足国家核产业布局,兰大一举突破国外技术封锁,研制安全性高、可移动的高产额紧凑型d-d中子发生器,将“小中子”做成了“大文章”;
为圆中华民族“飞天梦”,兰大人研制关键装置,为嫦娥三号、四号、五号在月球软着陆提供博天堂网页的技术支持,浩瀚长空留下了兰大人的足迹;
图源:兰州大学
面向生态文明建设,兰大人提出“黄河水系发育模式”,创新风沙灾害治理新技术,为荒漠化治理提供新模式,让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也享受到了中国的科创“红利”;
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,兰大破局“卡脖子”难题,研发全国首个极大规模全异步电路芯片流片;建成的我国首例盲文数字平台,突破盲文机器翻译难题,为中国1700万视障人群带来福音;
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,兰大再次挺身而出,开发出的世界首个“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”曾准确预测多地疫情,为研判疫情态势、采取有效防控手段提供了科学依据。不仅收获了钟南山院士的肯定,还得到了国务院的表扬。
图源:甘肃卫视
……
波澜壮阔的十年征程,兰州大学宛如白杨一般矗立于祖国西北,多少人们口中不可为、不敢为之事,让兰大做出了成果。
“兰大虽瘦,必肥华夏”,绝不只是说说而已!
回巢——
曾几何时,人才流失是兰大丢之不去的标签,不少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屡屡来挖兰大的“墙角”。据统计,从2000年到2004年,兰大共流失副高职称以上人员近40名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科带头人。
那时的兰大,被外界调侃为“最委屈的大学”。
图源:兰州大学
可2012年以来,虽然东西部的人才争夺战仍在继续,但“孔雀东南飞”的境况已逐渐扭转。
王维平就是这场“人才争夺战”中的香饽饽,早年间被南方某高校“挖走”,但在2012年再度回归兰大。回归兰大以来,他不仅为兰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众多人才,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,推动了兰大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。
王维平(图源:兰州大学)
除了返场的“老朋友”,这十年间还有许多新伙伴加入了兰大,侯小琳就是其中之一。身为丹麦第一个华人教授,他半生的事业与家庭都在国外,却在2018年义无反顾全职加盟兰大核学院,并于一年后荣获国际放射分析与核化学领域最高奖——赫维西奖章,成为获得该奖章的第二位中国人。
侯小琳图源:每日甘肃
无论是王维平的“去而复返”,还是侯小琳的“义无反顾”,都是兰州大学遏制人才流失、大力引进人才工作的生动体现。十年来,兰大痛定思痛,广开进贤之路、网罗天下英才,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。
近十年间,王辰、刘德培、姚檀栋、郑树森等两院院士纷纷加盟,新增了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人员146人,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,甘肃省各类人才项目入选人员270人次……渐渐“回暖”的人才队伍,为兰大科教事业再添新助力。
就连兰大校长严纯华也表示,“学校终于止住了人才队伍非正常流动。”
兰大2013-2022年教职工规模情况图源:兰州大学
十年前,兰大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仅1000人左右,高职人员占比仅有54.94%;而如今,兰大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已有近2000人,高职人员占比已达73.1%。十年里,陈发虎、王锐、黄建平、周又和4位教授当选两院院士,兰大的院士已有22位;专、兼职教学科研人员总数达3000余人。
在校外,兰大治荒沙碱滩、还流失水土;在校内,兰大阻断人才外流,完善人才队伍结构。无论校内校外,这片“绿洲”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。
兰大如今的师资图源:兰州大学
国势之强由于人,人材之成出于学。放眼今日之兰大,学者云集,声誉日隆,各类人才各展其能、各尽其才、才尽其用,人才流失早已不再是桎梏兰大发展的枷锁,昔日的“孔雀东南飞”正被逐渐改写为“人才西北流”。
谋新——
十年树木,栽成梧桐;引来金凤,清鸣声声。有道是:“人既尽其才,则百事俱举;百事举矣,则富强不足谋也。”有了稳定的顶尖人才支持,兰州大学的学科建设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勃勃生机。
2012年,正值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出炉,兰大6个学科进入其所在学科排名的前10名,草学学科在全国高校中一骑绝尘,勇夺桂冠;
到了五年后第四轮学科评估,兰大保持草学获评a 、稳居全国第一的同时,其他学科的实力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:生态学获评a,民族学、马克思主义理论、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、地理学、生物学、公共管理等学科均表现不俗。
生态学位列西部地区第一;
大气科学位列西部地区第一;
民族学位列西部地区第一;
物理学位列西部地区第一;
地理学位列西部地区第一;
化学位列西北地区第一,西部地区第二;
生物学位列西北地区第一,西部地区第二;
基础医学位列西北地区第二;
地质学位列西北地区第二;
工商管理位列西北地区第二;
公共管理位列西北地区第二;
核科学与技术位列西北地区第二;
口腔医学位列西北地区第二;
临床医学位列西北地区第二;
新闻传播学位列西北地区第二;
应用经济学位列西北地区第二;
……
相比第三轮学科评估,兰大的2个学科排名百分位上升30%以上,8个学科上升20%以上;19个学科上升10%以上。
兰州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前70%学科较第三轮排名百分位升降情况统计图源:兰州大学
学科实力不断提升的背后,是行稳致远的学科发展方针。十年来,兰大审时度势,以文理农为基础、以医工为两翼,做强优势特色学科,布局建设交叉学科,走出了一条“兴文、厚理、拓工、精农、强医”的学科发展道路。
兰州大学近十年学科调整情况图源:兰州大学
区域经济学、民族学、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、有机化学、自然地理学、植物学、生态学、固体力学8个国家重点学科;
历史文献学、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个国家重点(培育)学科;
化学、大气科学、生态学、草学4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;
物理学、材料科学、地球科学、植物学与动物学、数学、工程学等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%,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‰;
……
十年磨一剑,出鞘必锋芒。无论是国内官方名单,还是全球权威榜单,“兰州大学”的名字始终耀眼夺目。
图源:兰州大学
今年,兰大又发布了“十四五”规划,对全面提升学科水平指明了发展方向。规划提出:兰大将重点支持一流建设学科、一流建设培育学科和冲击a类的学科建设,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、公共管理、民族学等优势学科建设;将发挥理科传统优势,壮大拓展工科;大力发展医学学科;构筑兰大特色新文科。
此外,以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等前沿学科建设为突破口,兰大正加快人工智能、先进材料、新能源建设,注重理工结合、医工融合、文工渗透。一幅基础学科、新兴学科、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新画卷正在兰大徐徐展开……
图源:兰州大学
十年沧桑巨变、迭起风云,十年波澜壮阔、动魄人心。这十年来,兰大在挑战中突围、在稳健中创新,在前行中汇聚力量。站在全面振兴的窗口期,其再度崛起之势愈发锐不可当。
凤凰涅槃当空舞,十年转瞬即逝,而兰州大学的故事从未停笔。今年的“十四五”规划中,兰大“官宣”:将积极在长江三角洲或珠江三角洲拓展新的办学空间。
甩掉“最委屈的985”的标签,下一个十年,世界在期待更精彩的兰大篇章!
本文素材来源:兰州大学,教育部,每日甘肃,中国生物技术网,